科室介绍

一、科室简介

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围术期医学中心,其组织结构包括麻醉手术部、重症医学部及麻醉疼痛研究所。

麻醉手术部现拥有信息化层流手术室8间,麻醉后复苏床位4张,常规开展胸外、脑外、小儿外、普外、泌外、骨科、妇产、五官以及各种微创手术等,擅长疑难危重症患者的麻醉诊治及救护。现有医护人员21人,医师团队:高级职称3人,中级职称4人,初级职称1人,其中博士1人,硕士2人;护理团队:高级职称2人,初中级职称11人。

本科室人才梯队合理、设施设备齐全、物流系统完善、信息化技术国内领先,目前,引入了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系统,打造了将床旁呼吸机、麻醉机、多参数生命监护仪、自动靶控输注泵等数据集成于中央监护平台,可以随时随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,实现了急诊科、麻醉手术部及重症医学部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,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诊疗,为院区打造了一支安全高效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团队。智能化轨道、气动及机器人物流传输系统,实现了物资、药品、标本等自动化传输;转运监护仪、转运呼吸机、纤维支气管镜、可视喉镜、脑功能监测仪、闭环式肌肉松弛监测仪、便携式及移动超声检测仪、手术间恒温箱与药品冷藏柜标准化配置等,确保了患者安全舒适的度过围术期。

在临床医疗方面,始终以医疗质量为核心,科学管理为纽带,建立并完善了安全高效的临床麻醉管理及手术分级护理制度。近年来,麻醉手术部积极开展围术期镇痛项目,采用多模式、个体化镇痛方案,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。为实施舒适化医疗,满足社会新需求,同时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、无痛人工流产、无痛宫腔镜麻醉、无痛分娩麻醉等项目,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。为确保病人安全,适应外科发展,本科室注重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引进与应用,先后开展了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、纤支镜引导下双腔气管导管定位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及动静脉穿刺技术、有创血流动力学及脑功能监测、TCI等多项临床麻醉新技术。武当山院区新开设麻醉后复苏室,所有手术后患者均安全转入麻醉复苏室,进行平稳苏醒,加快了手术周转率。重症医学部紧临手术室,大大降低了疑难危重患者术后转运途中的风险,确保患者安全。

在科研方面,柯昌斌主任带领的麻醉疼痛研究团队,正致力于开展疼痛机制、转基因及神经科学的前沿技术的研究,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。近5年来,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共39篇,其中SCI收录11篇。

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,麻醉手术部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,积极开拓创新,塑造自主品牌,努力倡导“安全、优质、高效、舒适”的围术期医学,积极参加院内外危重病人的抢救,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。

麻醉学科带头人:刘菊英教授、柯昌斌副教授

麻醉科主任:柯昌斌

副主任: 吴艳琼

专家介绍刘菊英主任医师教授

1591154915747007.png

刘菊英,主任医师,教授、医学博士、太和医院党委副书记,麻醉与疼痛学科带头人,武汉大学、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生导师,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。湖北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,十堰市麻醉学会主任委员、十堰市麻醉医学质控中心主任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,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。《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》、《湖北医药学院学报》编委。兼任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,麻醉学系主任。对各种疑难危重病人麻醉及疼痛诊疗有丰富的经验,技艺高超、医德高尚。在国内外医学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,主编《临床麻醉实习手册》专著一部,参编全国教材《麻醉生理学》(副主编)、《危重病医学》(编委)两部,参编《临床基本技能学》、《实习医生三基手册》、《实用院前急救手册》等多部专著。近5年主持完成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,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,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、三等奖各一项。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。

柯昌斌主任医师主任副教授

1591155041517486.png

柯昌斌,医学博士,主任医师/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博士后导师。现任十堰市太和医院麻醉疼痛研究所所长、武当山院区围术期医学中心主任,太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。从事临床麻醉工作20余年,擅长心血管手术病人麻醉,对各种疑难危重病人麻醉及诊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。2014年和2018年分别到奥地利分子病理学研究所(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, IMP)、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(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,USF)和雅克布研究所(The Jacobs Institute,Gates Vascular Institute)进行访问和学习交流。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机制研究和神经免疫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多项省市级课题。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“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的科技应对”。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共39篇,第一作者(含通讯作者)18篇:其中SCI收录11篇。获得发明专利1项,实用新型专利5项,荣获2014年十堰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。

吴艳琼主治医师副主任讲师

1591155056925398.png

吴艳琼,医学硕士,主治医师、讲师,现任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麻醉手术部副主任。长期从事麻醉教学、科研和临床医疗工作,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,擅长心血管、颅脑手术麻醉及临床各种疑难危重症患者麻醉,对于围术期疼痛管理及手术后急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,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篇,SCI论文一篇,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,参编专著2部。

二、专科特色

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麻醉手术部特色技术

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麻醉手术部,可开展包括临床麻醉、疼痛诊疗、疑难危重患者急救复苏等各项临床工作。

在设施设备方面,购置了超声检测仪用于动静脉穿刺和神经阻滞,提高穿刺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,减少误损伤等并发症;重症超声可以对围术期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出及时的诊断;可视喉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,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,精细化操作减少组织损伤。开展的麻醉技术及监测种类齐全,可为各类外科手术的开展提供精细化的麻醉管理与优质的护理服务。目前,在围术期镇痛及门诊无痛诊疗与无痛分娩方面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。今后将在医院大力开展舒适化医疗与围术期镇痛技术,最大限度地减少门诊有创检查和手术后患者痛苦,以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,真正实现打造江南地区无痛医院的目标。

现已开展的麻醉技术包括:

1、各种全身麻醉技术

2、各种椎管内阻滞麻醉技术

3、超声引导下各种神经阻滞麻醉技术

4、气管及支气管插管技术

5、困难气道处理技术

6、控制性降压、低温技术

现已开展的监测技术包括:

1、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

2、各种呼吸功能监测技术

3、麻醉深度监测技术

4、肌松监测技术

5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

现已开展的疼痛诊疗技术包括:

1、围术期镇痛及术后自控镇痛技术

2、门诊无痛胃肠镜、无痛宫腔镜、无痛诊刮、无痛人流技术等

3、分娩镇痛技术

三、高新设备

Mindray麻醉集成工作站

图片4.png

罗氏血气分析仪

图片5.png

UE可视软镜

图片6.png

纤维支气管镜

图片7.png

便携式超声仪

图片8.png

闭环式肌松监测仪

图片9.png

台式超声诊断仪

图片10.png

信息化远程会诊中心

图片11.png

科室专家

+更多

专科技术

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麻醉手术部特色技术

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麻醉手术部,可开展包括临床麻醉、疼痛诊疗、疑难危重患者急救复苏等各项临床工作。

在设施设备方面,购置了超声检测仪用于动静脉穿刺和神经阻滞,提高穿刺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,减少误损伤等并发症;重症超声可以对围术期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出及时的诊断;可视喉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,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,精细化操作减少组织损伤。开展的麻醉技术及监测种类齐全,可为各类外科手术的开展提供精细化的麻醉管理与优质的护理服务。目前,在围术期镇痛及门诊无痛诊疗与无痛分娩方面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。今后将在医院大力开展舒适化医疗与围术期镇痛技术,最大限度地减少门诊有创检查和手术后患者痛苦,以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,真正实现打造江南地区无痛医院的目标。

现已开展的麻醉技术包括:

1、各种全身麻醉技术

2、各种椎管内阻滞麻醉技术

3、超声引导下各种神经阻滞麻醉技术

4、气管及支气管插管技术

5、困难气道处理技术

6、控制性降压、低温技术

现已开展的监测技术包括:

1、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

2、各种呼吸功能监测技术

3、麻醉深度监测技术

4、肌松监测技术

5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

现已开展的疼痛诊疗技术包括:

1、围术期镇痛及术后自控镇痛技术

2、门诊无痛胃肠镜、无痛宫腔镜、无痛诊刮、无痛人流技术等

3、分娩镇痛技术

三、高新设备

Mindray麻醉集成工作站

图片4.png

罗氏血气分析仪

图片5.png

UE可视软镜

图片6.png

纤维支气管镜

图片7.png

便携式超声仪

图片8.png

闭环式肌松监测仪

图片9.png

台式超声诊断仪

图片10.png

信息化远程会诊中心

图片11.png